移动模架首跨施工是桥梁建设的关键环节,需通过精细化操作确保后续施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以下从核心流程与控制要点展开说明:
一、施工准备与拼装定位
场地处理与临时支墩
首跨施工前需平整场地,软弱地基采用钢管桩或混凝土基础加固。桥台处设置临时支墩,通过预埋钢板与模架后支腿连接,支墩承载力需通过计算复核(如 2500kN 设计值)。
模架拼装与调试
按设计顺序拼装主梁、导梁及模板系统,采用全站仪三维定位主梁中心线,偏差控制在 5mm 内。调整模板预拱度,跨中值按设计值(如 32m 梁为 20mm)设置,逐点复核误差≤±2mm。支腿锚固采用 φ32mm 精轧螺纹钢,张拉至设计吨位(如 2500kN),锚固螺母扭矩≥400N・m。
二、预压试验与监测
分级加载与数据采集
预压荷载按 1.05 倍最大节段自重分级加载(50%、75%、100%、105%),每级持荷 2 小时。在主梁跨中、1/4 跨及支腿顶面布设静力水准仪与应变计,监测挠度(预警值≤L/800)、沉降(≤3mm)及应力偏差(≤5% 设计值)。
异常处理与弹性变形验证
加载至 100% 时连续观测 48 小时,日沉降量≤2mm 且无异常变形方可进行超载试验。卸载后计算弹性变形,残余变形需≤2mm,主梁弹性挠度应符合 L/600 限值。根据实测数据修正模板预拱度。
三、混凝土浇筑与过程控制
钢筋绑扎与模板加固
钢筋骨架通过胎架定位,保护层厚度偏差≤3mm。模板接缝采用双面胶密封,错台≤1mm。侧模通过斜撑杆与主梁连接,撑杆两端销轴安装开口销防脱落。
对称浇筑与动态监测
混凝土采用分层对称浇筑,水平分层厚度≤30cm,前后浇筑高差≤30cm。同步监测主梁挠度与支腿反力,发现异常立即暂停施工。振捣时避免触及预应力管道,确保混凝土密实度。
四、脱模过孔与验收
脱模与养护
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值 80% 后,按先侧模后底模顺序脱模。采用土工布覆盖保湿养护 7 天,冬季施工需覆盖棉被保温。
模架过孔与状态检查
启动液压系统驱动模架纵移,速度≤0.5m/min,导梁前端预抬量按 1.5 倍理论值设置。过孔后检查支腿垫板密贴度(间隙≤0.5mm)及高强螺栓扭矩(偏差≤±10%)。
首跨验收与后续优化
组织专项验收,复核梁体线形、混凝土强度及结构尺寸。根据首跨数据优化模板预拱度与施工参数,形成标准化作业流程指导后续施工。
施工中需严格执行 “三检制”,重点检查支腿锚固可靠性与液压系统同步性(多缸行程偏差≤5mm)。通过首跨施工的精细化控制,可验证移动模架性能并建立施工基准,为桥梁整体质量提供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