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在坡度桥施工中需通过结构优化与工艺调整实现高精度控制,以下从核心技术与实操要点展开说明:
一、结构适应性设计
主桁框架优化
采用双主梁结构增强抗扭刚度,主桁下弦框通过螺栓固定挑梁,吊挂曲臂套挂在挑梁滑座机构中,通过销轴与挑梁反扣装置连接,实现模板系统的三维调节。对于纵坡≥6% 的桥梁,前辅助支腿采用大行程油缸,通过分级调整模架标高,使模架与桥势平行。
模板坡度调节
底模采用 “底包侧” 形式,腹板模板通过实心楔形模板与空心楔形模板的模块化组合,实现横坡线性变化的精准适配。例如,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通过渐变楔形模板,成功实现横坡从 2% 到 - 2% 的连续过渡。
二、施工控制要点
预拱度动态调整
预拱度设置需分解固定段与活动段变形补偿:挑梁固定起拱范围 16-130mm,剩余部分通过外模撑杆的活动丝杆调节。例如,某 32 米简支梁跨中预拱值按 22.5mm 设置,结合全站仪逐点复核,误差控制在 ±2mm 内。
纵移姿态管理
纵移油缸采用前后双驱同步控制,速度≤0.5m/min,导梁前端预抬量按 1.5 倍理论值设置。模架过孔时,通过防溜装置与主桁下弦锁定,抵消下坡段水平推力,确保支腿滑移量≤3mm。
三、安全监测与风险防控
防滑移与抗倾覆
支腿底部设置 20mm 厚钢垫板 + 环氧砂浆找平,水平度≤2mm/m。在 6 级以上大风区域,增设缆风绳锚固于桥墩预埋环,预拉力≥50kN。前支腿通过八根精轧螺纹钢与墩柱锚固,并在两侧增设支撑管 + 垫块结构,形成八支点反力体系,显著提升抗滑移能力。
应力与沉降监测
主梁腹板、支腿顶面布设应变计,实测应力与设计值偏差≤5%。采用静力水准仪实时采集底模沉降数据,分级加载至 105% 时跨中挠度≤L/600,支腿沉降≤3mm。
四、典型工程实践
滨州乐安黄河大桥采用 52 米跨度下行式移动模架,在 6.65% 纵坡与竖曲线叠加工况下,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精准控制:
支撑体系优化:支腿采用超高压油缸与精轧螺纹钢组合锚固,沉降控制精度≤3mm,承载 620 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无异常变形。
智能调控系统:集成液压同步行走与应力实时监测,纵移偏差≤5mm,确保模架在强风环境下稳定运行。
施工中需严格执行 “三检制”,重点检查高强螺栓扭矩(偏差≤±10%)和液压系统同步性(多缸行程偏差≤5mm)。通过精细化设计与动态调控,移动模架可高效完成坡度桥施工,为桥梁线形精度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