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在曲线桥施工中需通过结构优化与工艺调整实现高精度控制,以下从核心技术与实操要点展开说明:
一、结构适应性设计
主梁铰接系统
导梁与主梁采用水平旋转铰连接(如龙门大桥东辅航道桥的 3° 铰接设计),通过分阶段折线调整适应平曲线走向。主梁采用箱形截面增强抗扭刚度,腹板间距根据曲线半径动态调整,确保横向稳定性。
模板折叠机构
底模采用 “底包侧” 形式,通过 T 型板模板实现侧模在底模上的大幅度横移。底桁设计为可折叠结构,水平面内折叠 2.4 米,竖直面内折叠 1.2 米,减少过孔时的横向偏移量。腹板模板增设可调铰点,接缝错台控制在 1mm 以内。
二、施工控制要点
定位与预拱度调整
三维定位:全站仪放样主梁中心线,偏差≤5mm;通过螺旋千斤顶逐点调整底模预拱度,跨中值按设计值 ±2mm 控制,考虑混凝土弹性变形与模架沉降。
动态补偿:每孔浇筑前,根据前一孔实测数据修正预拱度曲线,重点补偿支点沉降(≤3mm)和主梁悬臂端下挠。
过孔姿态管理
纵移控制:采用前后双驱同步油缸,纵移速度≤0.5m/min,导梁前端预抬量按 1.5 倍理论值设置。
横向纠偏:通过横移油缸实时调整主梁轴线,偏差>5mm 时启动液压纠偏系统,确保模架中心线与桥中线重合。
三、安全监测与风险防控
应力应变监测
在主梁腹板、导梁连接处及支腿顶面布设应变计,实测应力与设计值偏差≤5%。采用静力水准仪实时采集底模沉降数据,分级加载至 105% 时跨中挠度≤L/600(L 为跨径)。
抗风与稳定性保障
台风频发区域增设风速仪与急停系统,6 级风以上禁止作业。通过限位器与缆风绳增强抗倾覆能力,空载抗倾覆系数≥1.5,浇筑状态≥2.0。支腿与桥墩接触面采用 20mm 厚钢垫板 + 环氧砂浆找平,水平度≤2mm/m。
四、典型工程实践
龙门大桥东辅航道桥在 700 米平曲线半径施工中,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精准控制:
铰接主梁:水平旋转铰调整角度,导梁折线偏移量累计达 5.54 米,满足曲线线形要求。
配重平衡:横移配重架加载 25 吨配重,抵消侧模横移产生的偏心弯矩,确保过孔时抗倾覆系数达标。
双幅交叉作业:两幅箱梁翼板间距仅 0.5 米,通过旋转底模桁架实现模板翻转,同步完成左右幅施工。
施工中需严格执行 “三检制”,重点检查高强螺栓扭矩(偏差≤±10%)和液压系统同步性(多缸行程偏差≤5mm)。通过精细化设计与动态调控,移动模架可高效完成小半径曲线桥施工,为桥梁线形精度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