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施工技术总结报告是项目竣工资料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系统复盘模架与项目条件的适配性、施工技术执行细节、问题处置过程及最终效果,为资料归档与后续同类工程提供实操参考。武广客运专线、西十高铁等重大项目的报告实践表明,这类总结需以 “数据纪实 + 案例佐证” 为原则,聚焦模架全周期应用的关键环节。

报告开篇需明确 “项目与模架适配概况”,奠定总结的实践基础。需涵盖项目基本信息(如武广客运专线 XXTJ 标段,起止里程 DK1820+029 至 DK1901+261,桥梁占比 45%)、模架选型依据与配置参数:该标段 595 孔现浇梁采用 DXZ 系列下行式模架,跨度适配 32-35 米,单套模架自重 580 吨,针对丘陵区沟谷纵横、岩溶发育的地质特征,选用带墩旁刚性支撑的改进型支腿,与原设计的砂筒支撑相比,适配性提升 40%。同时需说明模架进场验收情况:2006 年 3 月进场的 12 套模架均通过焊缝超声波探伤、液压系统空载测试,主梁挠度初始值≤1mm,符合《客运专线桥梁移动模架施工技术指南》要求。
“施工关键技术执行纪实” 是报告的核心,需还原模架操作的技术细节。安装调试阶段,针对岩溶区地基承载力不均问题,采用 “微型桩加固 + 钢筋混凝土扩大基础” 处理,如 DK1856+320 处溶洞区域,通过 16 根 Φ48 钢管桩兜底,模架锚固承载力提升至 1200 吨;调试中对 18 处模板接缝进行打磨找平,确保面板平整度误差≤2mm。主要工序控制需附具体数据:混凝土浇筑执行 “6 小时连续供料” 机制(单孔 326m³),依托模架自带振捣系统分层作业,振捣频率控制在 50Hz;过孔作业遵循 “先锚固后移动” 原则,如厦金大桥施工中,采用 “10 人拆支撑 + 8 人控顶升” 模式,以 10-15 厘米 / 次的速度下放模架,单孔过孔耗时 18-22 小时。此外需说明特殊工况应对:雨季施工时启用模架顶部防雨棚与底部排水系统,西十高铁项目借此将降雨导致的工期延误控制在 2 小时 / 次以内。
“问题处置与优化措施” 需体现实践复盘的价值,以具体案例说明。武广客专施工中曾出现 DK1830+150 处模架支腿沉降 3mm,排查发现为岩溶区地下水突涌导致基础脱空,处置措施为:立即停止浇筑,通过千斤顶顶升补偿沉降量,同步打入 4 根注浆管填充溶洞,24 小时内恢复施工,后续在此类区域提前布设水位监测点,未再发生同类问题。设备故障处理也需记录:1 套模架液压泵站出现油液污染,拆解清洗油箱并更换滤芯,同步建立 “每日油样检测” 制度,将设备故障率从初始的 3% 降至 0.5%。
报告结尾需包含 “效果验证与设备状态”,形成闭环。施工效果方面:595 孔梁体轴线偏位均≤2mm,徐变上拱值≤7mm,符合无砟轨道施工要求;模架施工日均完成 0.52 孔,较计划提前 12 天完成全部作业。设备退场状态需衔接拆除转运内容:12 套模架拆除后经检测,主梁最大下挠 3mm,液压系统无渗漏,模板面板磨损量≤0.3mm,经防锈处理后存放于硬化场地,部件完好率达 98%,为后续复用提供依据。
这类总结印证了技术报告的核心准则:需以模架应用全周期为脉络,用项目实测数据替代笼统描述,以问题处置案例体现技术落地性,才能真正发挥竣工资料的存档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