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管道作为移动模架现浇箱梁结构受力的核心通道,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桥梁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自 20 世纪 50 年代移动模架技术诞生以来,预应力管道工艺历经从金属波纹管到复合管材的演变,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引进 PCCP 管道技术后,通过万家寨引黄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践,形成了成熟的施工体系。

管道安装采用预埋成形工艺,材料选择需根据工程环境确定:干燥环境多选用镀锌金属波纹管,潮湿或腐蚀性环境则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塑料波纹管。安装前需对管道外观进行检查,确保无裂缝、孔洞等缺陷。接头处理采用 "套管密封法",即选用比管道外径大 2mm 的同类型套管套接,接缝处缠绕三层以上防水胶带,缠绕长度不小于 10cm,确保密封严密。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施工中,通过这种连接工艺使管道接缝合格率达到 99.6%,为后续张拉奠定了基础。
定位精度控制遵循 "分级固定、三维校准" 原则。沿梁长方向每 1 米设置一道井字形定位钢筋架,将管道牢固夹持其中,定位钢筋与箱梁骨架钢筋焊接固定。竖向位置偏差严格控制:截面高度≤300mm 时偏差不超过 ±5mm,300-1500mm 时不超过 ±10mm。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施工中,采用全站仪实时监测定位坐标,每跨箱梁管道定位误差控制在 3mm 内,确保了预应力束的准确布置。
防堵措施贯穿施工全过程。安装阶段需用海绵塞封堵管道两端,防止杂物进入;混凝土浇筑时严禁振捣棒直接接触管道,下料斗出口不得正对管道卸料。温州灵昆特大桥创新采用 "气压检测法",在浇筑前后通过 0.2MPa 压缩空气检查管道通畅性,发现堵塞及时用通孔器处理。张拉前需再次检查管道,对轻微堵塞采用特制钢绞线通孔,严重堵塞则进行局部凿开修复后重新密封。这些措施使该桥管道堵塞率降至 0.3% 以下,大幅减少了返工成本。
从早期的人工定位到如今的机械化精准控制,预应力管道施工始终坚守 "密封可靠、位置准确、畅通无阻" 的核心要求,成为移动模架技术安全应用的关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