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作为提梁机行走系统的核心部件,其磨损状态直接影响设备运行稳定性与轨道安全,必须通过规范化的检查与精准的更换标准保障作业安全。这项工作需严格遵循《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TSG 51-2023)及行业实践标准,构建涵盖日常监测、定期检测与更换实施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磨损检查需实施多维度的技术评估。外观检测应重点排查车轮踏面与轮缘的磨损形态,使用磁粉或渗透检测法检查是否存在裂纹,特别关注轮缘根部及踏面接触区域等应力集中部位,发现任何线性缺陷均需标记为重点监控对象。尺寸测量需采用游标卡尺定期记录关键参数:轮缘厚度磨损量不得超过原厚度的 50%,踏面磨损深度需控制在原厚度的 15% 以内,超过此范围将显著降低承载能力。运行状态监测同样重要,需观察车轮与轨道接触是否均匀,有无偏载导致的局部磨损,同时测量车轮椭圆度,当运行速度低于 50m/min 时椭圆度不得超过 1mm。轴承间隙检查需使用百分表测量轴向窜动量,极限值应控制在 0.05mm 以内,超过此标准会导致运行振动加剧。
更换标准需执行量化指标与定性判定的双重控制。量化层面,主动车轮直径偏差超过名义直径的 0.1%、从动车轮超过 0.2% 时必须更换,同一端梁下车轮同位差不得超过 2mm。当踏面出现不均匀磨损形成台阶状缺陷,或轮缘弯曲变形量达到原厚度的 20% 时,即使未达到磨损极限也需强制更换。定性判定方面,车轮任何部位出现裂纹、踏面严重剥离或局部凹陷,以及轴承出现异响、卡滞等失效迹象,均构成立即更换条件,不受磨损量限制。对于长期运行在曲线轨道的车轮,若出现单边轮缘过度磨损,需结合轨道侧向偏差检测结果综合评估更换需求。
更换实施过程需严格控制安装精度。新轮安装前需清理轴颈表面油污与锈蚀,检查配合公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车轮组装后需测量横向间距偏差,确保不超过 ±3mm,跨度相对差控制在 5mm 以内。轨道接触面需涂抹润滑脂减少初期磨损,试运行时重点监测轮轨接触状态,确保无啃轨现象。更换后的车轮需经过空载与满载运行测试,验证运行平稳性及制动协调性,所有测试数据需纳入设备技术档案,保存期不少于 5 年。
日常维护需建立分级检查机制。每日检查轮轨接触区域有无异物卡滞;每周测量轮缘厚度与踏面磨损量;每月检测轴承温度与间隙变化;每季度进行全面尺寸复核与无损检测。发现车轮运行异响、振动异常或轨道出现异常磨损时,需立即停机检查,通过轮轨接触分析确定是否需要提前更换车轮。这种基于状态的预防性维护模式,能有效避免因车轮失效导致的设备故障,保障提梁机行走系统安全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