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矩限制器作为臂架类起重机防止超载失稳的核心安全装置,其算法逻辑与保护机制直接决定设备在变幅作业中的结构安全性。根据《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TSG 51-2023)和 JGJ196 强制条文要求,所有起重量随幅度变化的臂架类起重机必须装设力矩限制器,且需通过动态参数监测实现实时保护,其技术实施需严格区别于桥式起重机的超载限制器,重点解决载荷与幅度的动态耦合问题。

算法原理基于 “载荷 - 幅度动态耦合” 的闭环控制体系。核心技术架构由多维度传感层、数据处理层和执行控制层构成:重量传感器安装于吊钩或滑轮组处,实时采集吊载重量信号;角度编码器安装在臂架铰点位置,精确测量臂架仰角;长度传感器则记录臂架伸缩长度,三者数据经屏蔽电缆传输至微处理器。算法核心通过额定力矩曲线数据库,将实时采集的重量与计算幅度(由臂长和角度换算得出)进行动态运算,得出当前实际力矩值。为避免吊载起升瞬间的冲击载荷导致误动作,电路设计包含 50-200 毫秒的延时滤波机制,仅对持续 1 秒以上的稳定载荷做出响应。对于变幅速度超过 40m/min 的设备,当力矩达到额定值的 80% 时,算法会自动触发降速指令,将变幅速度限制在安全范围内。
保护机制实行 “三级分级响应” 的安全逻辑。预警级(额定力矩的 90%)触发断续声光报警,提示操作人员调整作业参数;限制级(额定力矩的 100%)发出持续报警并限制起升高度和幅度增大操作;紧急级(额定力矩的 105%-110%)立即切断起升和幅度增大方向的动力电源,但保留下降和幅度减小方向的操作权限,确保通过调整作业姿态降低风险。对于塔式起重机等特殊设备,保护系统还需区分定码变幅和定幅变码两种工况,分别设置独立的控制触点,确保不同作业模式下的保护精度。
校准调试需遵循 “动态工况模拟” 原则。首次校准前需检查传感器安装紧固性和信号传输稳定性,确保角度测量误差不超过 ±0.5°,重量检测误差≤±3%。校准过程需模拟实际作业曲线,分档加载标准载荷:在 30%、50%、80% 额定幅度位置分别测试对应额定载荷,验证显示值与实际值的偏差是否在 ±5% 以内;在额定幅度处测试 105% 超载工况,确认动力切断动作的可靠性。冶金或港口环境的设备需在实际工况温度下校准,避免高温或湿度对传感器精度的影响,校准完成后必须进行唯一性铅封,防止未经授权的参数调整。
工程实践强调 “周期验证 + 状态监测” 的维护体系。每月需进行功能测试,通过标准试块验证各级报警和控制动作的准确性;每半年开展全面校准,重点检查传感器漂移量和算法响应时间;传感器更换后必须重新校准并更新技术档案。某建筑工地因未定期校准力矩限制器,导致臂架在 108% 额定力矩下继续变幅,引发折臂事故,整改后通过严格执行月度测试和铅封管理,使保护装置有效率提升至 100%。日常维护需保持传感器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5,避免剧烈振动和化学腐蚀,防爆环境下的设备还需验证其隔爆结构完整性。
安全管控需建立 “数据追溯 + 合规验证” 机制。每次校准需记录环境参数、载荷值、角度偏差等数据,与设备台账联动存档;检验机构需核对保护装置的动作阈值与设备额定曲线的一致性,确保实际保护效果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将算法逻辑认知与保护机制执行相结合,可确保力矩限制器在臂架类起重机全生命周期内始终处于有效工作状态,为变幅作业提供可靠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