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保护区开展节段拼架桥机施工时,需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及《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2023)等要求,通过全流程防尘控制体系与精细化施工工艺,实现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双重目标。以下结合工程实践总结关键技术要点。
一、防尘隔离与封闭作业体系
1. 物理隔离屏障构建
全封闭施工空间:采用轻钢骨架与防冲击亚克力板组合搭建隔离墙,内部填充聚氨酯泡沫缓冲层,确保文物与施工区域保持 3 米以上安全距离。隔离墙接缝处使用密封胶处理,并设置双层防尘网防止粉尘渗透,高风险作业区扩展至 5 米隔离半径。
防尘天幕系统应用:在桥机作业区域上方架设装配式钢结构防尘天幕,覆盖面积超 10000㎡,结合高压喷雾系统实现 “室内化” 施工。天幕系统采用六针高密度聚乙烯防尘网(网目数≥2000 目 / 100cm²),长边搭接≥50cm,短边搭接≥10cm,通过驱动系统实现自动闭合。高压雾化主机将水加压至 14MPa,通过微孔喷嘴产生 0.1-15μm 微雾颗粒,吸附粉尘效率达 90% 以上。
2. 材料运输防尘控制
密闭化运输管理:预制节段采用封闭式运输车辆,车厢顶部及两侧加装橡胶密封帘,防止运输过程中粉尘外溢。易扬尘材料(如水泥、砂石)采用吨袋封装或集装箱运输,装卸过程在防尘天幕内完成。
临时道路防尘处理:施工便道采用混凝土硬化,每日定时洒水(湿度保持≥70%),并配备新能源电动扫地车进行 “吸扫一体” 作业,每小时可清洁 5000㎡路面,扬尘浓度控制在 1.5mg/m³ 以下。
二、降尘技术与工艺优化
1. 湿法作业全流程覆盖
高压喷雾降尘网络:在桥机主梁、支腿及作业平台布设三维喷雾管网,每 10 米设置 1 组高压雾化喷头,形成立体降尘空间。喷雾系统与粉尘传感器联动,当 PM2.5 浓度超过 50μg/m³ 时自动启动,持续喷雾至浓度降至 35μg/m³ 以下。
切割打磨防尘措施:采用带吸尘装置的电动工具进行现场切割,吸尘效率≥95%;石材加工区域设置负压除尘工作台,通过风机将粉尘吸入过滤系统,过滤后的空气循环使用。
2. 预制化施工工艺革新
工厂化预制节段:节段制作在封闭车间内完成,采用智能振捣设备减少扬尘,脱模后使用高压水枪清洗表面浮尘。例如深汕西高速梅陇特大桥项目采用 “共工号” 智能造桥机,实现工厂化预制与模块化拼装,较传统工艺减少现场扬尘 80%。
干作业替代方案:在接缝处理中采用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减少振捣扬尘;螺栓连接部位使用预制橡胶密封圈,避免现场打胶产生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三、动态监测与应急响应
1. 环境监测网络布设
多参数实时感知:在文物本体檐口、柱础等关键部位安装无线温湿度传感器(精度 ±0.5℃/±2% RH),同步在施工区域部署 LD15 激光粉尘传感器,实时监测 PM2.5、PM10 浓度及温湿度数据,数据刷新率 1 分钟 / 次。监测数据通过 5G 网络传输至云平台,当 PM2.5 浓度超过 75μg/m³ 时自动触发黄色预警,超过 115μg/m³ 时启动红色预警并暂停施工。
文物本体微振动监测:在隧道壁及邻近桥墩布置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100mV/g),监测频率范围 0.1-100Hz,数据采样间隔≤0.01 秒。当铅锤向 Z 振级 VLZ,eq 超过 75dB 时,系统自动限制桥机动作并调整配重分布。
2. 应急预案与联动机制
快速降尘响应:现场储备 5 台移动式雾炮机(射程 30 米)和 20 吨应急水源,10 分钟内可覆盖整个作业面。同时配备电动洒水车,可在 5 分钟内完成 200 米道路的应急洒水。
文物保护协同处置:与文物管理部门建立 24 小时联络通道,每小时共享监测数据。遇突发粉尘泄漏事件,15 分钟内启动联合检查程序,采用可逆性材料(如临时碳纤维网格)对受影响文物进行保护性覆盖。
四、安全保障与合规管理
1. 材料兼容性验证
低污染材料选用:结构胶采用水性环氧树脂,VOC 含量≤50g/L;焊接工序使用低尘焊丝(发尘量≤8g/kg),并配备移动式焊烟净化器(净化效率≥99%)。
传统工艺适配改造:对需与文物接触的临时支撑结构,采用改性糯米灰浆(抗压强度 8MPa)替代传统水泥砂浆,其收缩系数(0.8×10⁻⁵/℃)与文物本体材料匹配,避免界面开裂。
2. 人员培训与过程管控
专项技能认证:施工人员需通过文物保护法规、无尘作业规范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高风险工种(如吊装作业)额外接受古法工具操作培训,掌握 “一麻五灰” 地仗处理等传统技艺。
可视化施工管理:采用 BIM 模型叠加文物三维扫描数据,动态模拟施工路径,提前识别与文物本体的空间冲突点。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在现场实时显示历史影像与工艺指导,确保干预限度符合 “最小干预” 原则。
五、工程案例验证
成渝中线高铁某跨文物保护区标段实施无尘施工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防尘体系:架设 3 组防尘天幕(覆盖面积 12000㎡),配备高压喷雾系统(雾化颗粒≤10μm),结合电动扫地车每日清洁道路,使施工现场 PM2.5 浓度均值降至 42μg/m³。
工艺优化:采用工厂预制节段(占比 90%),现场切割作业减少 70%,并在切割设备上加装吸尘装置(风量 3000m³/h),粉尘收集率达 98%。
监测成效:布设 16 个粉尘传感器与 8 个振动传感器,施工期间未发生超标事件,文物本体微振动峰值速度≤0.3mm/s,符合《文物建筑防雷技术规范》要求。
社会效益:该技术使文物保护区施工扬尘投诉量减少 90%,施工周期缩短 15%,同时避免了因粉尘污染可能导致的文物修复费用(预估约 5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