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试吊是龙门吊安装或大修后投入使用的 “安全通行证”,通过空载、静载、动载三个层级的系统性测试,验证设备结构强度、机构性能与安全装置的可靠性。这项技术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经验化操作,逐步发展为遵循 GB51210 等规范的标准化流程,其实施方案的严谨性直接决定设备能否抵御实际作业中的重载与振动考验,是连接制造与应用的关键环节。

试吊前的准备工作是方案落地的基础,需覆盖技术依据、设备检查、荷载准备与安全防控四大模块。技术层面需以设备设计图、使用说明书及《铁路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为编制依据,明确额定载荷、跨度等核心参数 —— 如 500KN 龙门吊需提前标注主梁跨中、支腿等观测点,记录初始状态数据。设备检查需逐项核查:主梁与支腿的连接螺栓是否紧固,制动器瓦间隙是否合规,钢丝绳在卷筒上的预留圈数不少于 3 圈,限位器、夹轨器等安全装置动作是否灵敏。荷载制备需精准匹配试验要求,常用钢筋捆分档制作,如 500KN 设备需准备 250KN、500KN、550KN、625KN 四类荷载,确保加载过程逐级可控。安全防控则需划定警戒区域,严禁非作业人员进入,选择风力≤4 级的晴朗天气,并配备持证操作员与专职指挥,确保信号传递通畅。
分级试验需按 “空载先行、静载验证、动载考核” 的顺序推进,上一阶段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环节。空载试验聚焦机构协调性与安全性,需分别启动起升、小车、大车机构,每项动作重复不少于五次:起升机构检查吊钩升降的调速特性与制动效果,小车在全行程往复运转排查卡轨问题,大车行走碰撞终端开关验证限位可靠性,最后进行三大机构联合动作测试,同时监测电流、电压等电气参数是否正常。
静载试验核心验证结构强度与刚性,需从额定载荷的 50% 开始逐级加载至 125%。以 80 吨龙门吊为例,先以 40 吨、60 吨、80 吨载荷完成起升与小车往复试验,再将 100 吨载荷起升离地面 10 厘米,悬停 10 分钟观测 —— 要求金属结构无裂纹、油漆脱落,螺栓无松动,主梁上拱度不小于 17.5 毫米。卸载后需复测主梁弹性变形,将 80 吨载荷起升 20 厘米,测得的上拱值与悬停后的差值需控制在 25 毫米内,以此验证结构无塑性变形。
动载试验侧重机构动态性能,以 1.1 倍额定载荷(如 500KN 设备用 550KN)进行考核。起升机构反复升降 3 次并测试限位装置,小车与大车分别在全行程往复运转,最后进行 10-15 分钟的联合动作试验。过程中需重点检查:制动器制动精准度,轴承与电动机的温升是否正常,金属结构在振动环境下的连接可靠性,确保无异常声响与松动迹象。
试吊收尾需形成完整验收闭环:对试验数据与观测结果整理归档,若发现主梁变形超标、制动失效等问题,需整改后重新试验。全部合格后,由安全监督部门签署检查证,方可投入实际作业 —— 这一流程从根本上规避了历史上因试吊缺失导致的结构坍塌、机构失效等事故风险,成为龙门吊安全运行的前置保障。